掃碼登錄
高考、出成績、報志愿,歷時一個多月,高考生終于迎來了放松時刻,開啟了升學前的兩個月假期。這些準大一學生開始了自己的規(guī)劃,考駕照、暑期旅行、學習化妝穿搭……中新網(wǎng)采訪發(fā)現(xiàn),由此產(chǎn)生的“準大一賬單”,難倒了一些家長。
正如媒體指出,高考后解放的不僅是精力和情緒,還有消費欲。有網(wǎng)友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自己的“準大一賬單”,包括價值上萬的電子設備、價值上千的化妝品和護膚品、和同學去畢業(yè)旅行以及報名駕校的費用等等。然而,面對這筆準大一消費,有的家長面對孩子開出的購物清單犯了難。
此前有媒體報道,這些購物清單將“標配”升級成“頂配”。而動輒上萬,甚至大幾萬的花銷,的確會讓普通家庭吃不消。比如手機、PAD、筆記本電腦、無線耳機這些電子產(chǎn)品四件套是許多人的“標配”,若是選擇最近款式、最高配置,單是這四件套就要3萬多元。
準大學生的暑假賬單的確會讓人有“高不可攀”之感,難道豐富多彩的假期生活,一定需要家長為其“負重前行”?對于即將成年的準大一新生而言,如何構建正確的消費觀,應該引起重視。盲目跟風攀比,開出超出家庭承受范圍的“賬單”,對家庭而言是一種負擔,對其自身成長也不利。
家長也應該正視上述問題。倘若必要的家庭責任意識教育和財商教育缺失,會導致孩子對金錢的概念模糊,這不是對他們的“愛”而是“害”。此前就有相關調(diào)查顯示,超過3/4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身邊很多人的消費并不符合自身經(jīng)濟條件。而這容易落入“校園貸”“網(wǎng)貸”的陷阱。
高考后置辦上學所需的電子產(chǎn)品等,雖是“必需”的消費,但也不應該盲目攀比。父母認真地跟孩子聊聊家庭收支狀況,一起規(guī)劃開學前的花銷,以及入學后的花銷,實則很有必要。而且,若有條件的話,可以讓孩子通過兼職等方式體驗生活,幫助其建立更全面的消費觀念。
暑假消費清單理應成為理性消費清單。宏觀來看,物質(zhì)財富的增長讓人們的生活質(zhì)量有了極大提升,但理性消費與勤儉節(jié)約的理念始終不會過時。